■记者 项亚琼
春日的阳光斜照进楼塔镇大黄岭村,78岁的章杏珍用绒布小心擦拭着木质相框。玻璃下,炭笔勾勒的年轻面容剑眉星目,仿佛穿透岁月凝望着她——这是珍藏多年的父亲遗像,更是章家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。
翻开褪色的档案卷宗,1922年生于楼塔镇管村村的章介心,生命轨迹镌刻着知识分子的家国印记。他先后在富阳县头隆乡、诸暨县次峰乡古竹堡的乡村学校执起教鞭,用五年光阴在战火中守护文明星火。然而,当解放战争的烽烟漫过江南,这位书生做出了更炽烈的选择。1948年,章介心背起行囊,踏上革命征途——参加金萧支队短训班学习,之后又进入浙江财经干部学校深造。1949年下半年,章介心加入浙江支前司令部,身为镇海县粮站押运员的他奉命向舟山前线运输军粮。12月21日,章介心冒着枪林弹雨冲破敌军层层封锁,运送粮食到定海县金塘岛时,遇敌机轰炸而壮烈牺牲,年仅28岁。
“父亲的模样,是母亲用泪水一遍遍描摹的。”章介心育有4个子女,章杏珍在家中排行老三,“幼时每当自己受委屈,总会从脑海中勾勒出父亲的形象,没事的时候就会想父亲,自己的父亲哪有不想的。想了快一辈子,和子女们也都提过,自己的父亲是一位英雄,为国捐躯牺牲于战场。”章杏珍的心思被女儿看在了眼里,便根据其描述请人画了外公的遗像。“这幅遗像我们一直珍藏着,这么多年过去了,感觉父亲一直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。”章杏珍缓缓地说。
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也一直在努力圆烈士家属的梦。章介心烈士在学习期间,会不会留下照片之类的影像?循着这一推测,他们从史料中挖掘找到了一张章介心烈士的遗照,照片中的他身着朴素,年轻面庞果敢坚毅。工作人员遂通过旧照还原的方式弥补上了章杏珍老人的遗憾。“父亲牺牲时我才14个月大,70多年未见父亲了,通过照片让我看到了父亲更真实的样子,谢谢你们!”章杏珍老人激动地说。
烈士的血脉在延续,革命精神也在世代传承。章家的后人们饱含敬仰,沿着先辈走过的路,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“当年运载的粮船虽然沉了,但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食粮却历久弥新,激励着我们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,去战胜一个个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。”章家的孙辈们表示。
楼塔溪水依旧潺潺,当年未竟的航程已化作红色基因的航道。从战火纷飞的乡村教室到惊涛骇浪的东海粮道,章介心用生命诠释担当,正通过泛黄的照片、后辈的脚步和永不褪色的记忆,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永恒航迹。